阿川旅游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旅行新闻

文章内容

杞县天气_杞县天气预报

zmhk 2024-08-23
杞县天气_杞县天气预报       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对“杞县天气”的理解。为了让大家更深入地了解这个问题,我将相关资料进行了整理,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吧。1
杞县天气_杞县天气预报

       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对“杞县天气”的理解。为了让大家更深入地了解这个问题,我将相关资料进行了整理,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吧。

1.开封西瓜详细资料大全

2.人的姓是谁先说的

3.瓦解了秦在东方的统治的是哪一个起义,最后结局是什么?

4.古诗《襄邑道中》的解释

5.杞人忧天的意思

杞县天气_杞县天气预报

开封西瓜详细资料大全

        开封西瓜,河南省开封市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

        开封西瓜种植历史悠久,始于五代,广种于宋,已有1000多年栽培历史开封西瓜开封西瓜分黑皮、青皮(网状)、条纹及黄皮等多种皮色及多个品种,果形有椭圆、圆形、长椭圆形等,果个整齐均匀,果面光亮清晰。瓜瓤呈均匀一致的鲜红色、**,果内结构松紧适度,清香爽口,无异味,汁多籽少或无籽,无粗纤维,香甜适度,耐贮运。

        2009年04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正式批准对“开封西瓜”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基本介绍 中文名 :开封西瓜 产地名称 :河南省开封市 品质特点 :外形优美,瓤色鲜艳 地理标志 :国家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 批准文号 :国家农业部2009年第1189号公告 批准时间 :2009年04月15日 产品特点,产地环境,土壤地貌,水文情况,气候情况,历史渊源,生产情况,产品荣誉,地理标志,地域保护范围,质量技术要求, 产品特点 开封西瓜分黑皮、青皮(网状)、条纹及黄皮等多种皮色及多个品种,果形有椭圆、圆形、长椭圆形等,果个整齐均匀,果面光亮清晰,具有该品种应有的果形、色泽和条纹,无机械伤,无病虫害和干疤,蜡粉已褪去,果柄上茸毛脱落,脐部凹陷。 开封西瓜植株生长健壮,匍匐生长,蔓粗叶大,主蔓长达2米有余,分枝能力很强,主蔓可生出许多侧蔓或子蔓,子蔓再生出孙蔓,节间长10厘米左右,粗8毫米左右,功能叶为掌状深裂,膨瓜期绿叶数达到59-67片;根系由主根、多级侧根、不定根和众多根毛组成,主根入土深达1.5米,横向半径1.5-2米;产品果皮分为黑色皮、青色皮、条及**皮等多种,果形有椭圆、圆形、长椭圆形等,果个整齐均匀,果面光亮清晰,瓜瓤呈均匀一致的鲜红色、**,果内结构松紧适度,清香爽口,无异味,汁多籽少或无籽,无粗纤维,香甜适度,耐贮运。品种抗逆性强,长势良好。 开封西瓜 产地环境 土壤地貌 开封市处于黄河自孟津县宁咀峡口向东所形成的巨大冲击扇的西南部,是黄河、淮河合力营造形成的冲击平原的一部分。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面坡降1/1000-1/2000,地势平坦,组成平原的沉积物主要是冲积物并夹有风成堆积物及黄河频繁决口、改道形成了许多冲积、风积沙地、沙丘沙岗、丘间低地及沙间洼地、滩地等。全市土壤分为潮土、盐土、风砂土和新积土四大类、3个亚类、6个土属、42个土种。土壤分布总的概况是西砂、北碱、中南壤(壤质潮土)、局部洼地也有粘(粘质潮土)。全市地势平坦,生态环境良好,土地资源丰富,地力肥沃,平均土壤pH值7.5-8.5之间,有机质1%,全氮0.09毫克/千克,速效磷10毫克/千克,速效钾80毫克/千克。土壤肥沃,土质疏松,非常适宜开封西瓜的生长。 水文情况 开封市河流分属黄河和淮河两大水系,其支流在开封有涡河、惠济河、贾鲁河、红卫河四个水系。水源为地下水,灌溉多井灌,种植业灌溉水水质符合无公害食品相应标准的要求,水质质量合格,适宜生产无公害农产品。 气候情况 开封市地处北暖温带地带,冬季受极地大陆冷气团控制,夏季受太平洋孟加拉湾暖气流影响,四季转换分明,“春干大风多,夏热雨充沛,秋爽日丽和,冬冷雨雪少”,是较典型的季风性大陆性气候。气温:多年平均气温13.24℃,元月份平均气温-0.5℃,7月份平均气温27.1℃,年平均气温14.24℃,极端最高气温42.9℃,最低气温-16℃;湿度:绝对湿度1.98毫米,相对湿度79%;日照:年均日照时数2267.6小时,年日照率为51%,年均无霜期213-215天;降水:年均降水量670毫米,最大降水量260毫米,元月份降水量7.5毫米,七月份降水量156.5毫米;蒸发量:多年平均蒸发量1925.3毫米,元月份平均蒸发量62.1毫米,六月份平均蒸发量331.5毫米。最大冻土层深度29厘米,最大积雪厚度35毫米,最大积雪压力20千克/平方米,沙暴日数(平均)9.3天,雷暴日数(平均)23天;风向NGN频率12.75%,N频率12.04%,SSW.S频率9.97%,C频率100.85%,平均风速4.5厘米/秒,风压35千克/平方米;积温:平均在0℃以上的积温5162.5℃,年均305天;5℃以上的积温4972.6℃,年均255天;10℃以上的积温4611.2℃,年均215天;15℃以上的积温3942.5℃,年均167天。以上积温完全可以满足当地农作物一年两熟,更能满足喜温作物开封西瓜生长期内的温度需要。 开封西瓜 历史渊源 开封是全国西瓜三大主产区之一,西瓜种植历史悠久,始于五代,广种于宋,已有1000多年栽培历史,南宋诗人范成大曾在他的《西瓜园》诗中云:“碧蔓凌霜卧软沙,年来处处食西瓜”。宋代著名画家张择端所绘的“清明上河图”长卷亦有三处摊卖西瓜的场景。 1980年,开封市西瓜种植面积3.8万亩,单产1500公斤。 开封西瓜 生产情况 截至2009年底,开封西瓜种植面积为4万公顷,年总产量近180万吨,单产3000公斤;开封每年1/3以上的西瓜远销到湖南、江苏、广东、浙江、安徽、上海及香港等全国20多个省、市和地区,其中仅销售到香港的西瓜旺季每年都在600吨以上,占整个香港市场份额的8%。 开封西瓜 产品荣誉 1991年,开封被农业部命名为“全国优质西瓜良种繁育基地”。 1992年,开封西瓜被授予“河南省名牌农产品”称号。 2009年04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正式批准对“开封西瓜”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开封西瓜 地理标志 地域保护范围 开封西瓜划定的地域保护范围为河南省开封市境内兰考县、杞县、通许县、尉氏县、开封县、金明区。地理坐标为东经113°52′-115°02′,北纬34°12′-35°01′。 质量技术要求 生产技术要求 (1)产地选择与特殊内容规定:开封西瓜产地选择在远离市县区各工业园区的地域,该地域不受工业各种污染源的污染,生态环境良好,空气清新,土质肥沃,降水均匀,光照充足,具有适宜西瓜生长的良好生态条件。拥有良好排灌设施和优良品种,生产技术规范,瓜区农民能按照西瓜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组织生产无公害西瓜。 (2)品种选择与特定要求:品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优质高产抗逆性强为标准加以选择,合理早中晚熟品种布局,早中熟品种以甜宝、汴早露、开杂二号、京欣系列、郑抗系列及部分礼品西瓜为主,晚熟品种以无籽系列中的翠宝五号、黑蜜系列,台湾新一号,开杂系列等品种为主。 (3)生产过程管理:开封西瓜生产按照西瓜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要求进行,宜选择地势较高,排灌方便,土层深厚,土质疏松肥沃的沙壤土或壤土,忌重茬。在农业投入品方面,肥料运用以有机肥为主,控制使用化肥,实行平衡施肥。病虫害防治上提倡综合防治,以农业防治和物理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化学防治上采用生物农药为主,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复配农药,其栽培关键技术为: A、育苗:采用在小拱棚加地膜,天、地膜保护栽培模式,以超丰F1或农家葫芦作砧木,进行嫁接育苗。当气温稳定在10℃以上,棚内10厘米地温稳定在13℃以上时进行移栽。移栽时浇足底水。 B、采用双蔓或三蔓法整枝,只留主蔓和两条子蔓,并用树枝固定,引导瓜蔓定向生长。 C、瓜果管理:选留主蔓上第二、第三朵雌花座瓜,进行人工辅助授粉。天、肥水管理:实行平衡施肥,重施底肥,底肥以腐熟的优质圈肥和豆粕为主,亩施3000-4000公斤,并配以复合肥50-60公斤/亩;追肥以速效磷钾肥为主,巧施催苗肥亩施5公斤氮肥,伸蔓期追施硫酸钾复合肥20公斤,浇水一次;膨瓜期追施硫酸钾复合肥30公斤,每次施肥后根据天气情况合理浇水,一般生长期浇水3-5次,收获前5-7天停止浇水。天、综合防治病虫害,提倡采用农业、物理、生物等措施,化学防治严禁使用高毒剧毒农药,轮换使用高效低毒的规定农药品种,并严格执行安全间隔期制度。 (4)产品收获及产后处理规定:当西瓜出现该品种固有特征时适时采摘。杜绝生瓜上市。一般有籽西瓜于授粉后28-33天、无籽西瓜于授粉后35-40天采摘,采摘前对药肥残留及糖度进行抽样检验。采摘时按瓜个商品外观进行分级包装,需暂存时宜选择阴凉、干燥、通风的地方。 (5)生产记录要求:如实记录生产投入品,特别是化肥、农药的名称、来源、用法、用量和使用、停用的日期;西瓜果实生育期及收获日期;质量检测情况;销售情况。 产品质量安全规定 开封西瓜在生产工程中严格执行GB4285农药安全使用标准,GB13/453-2001无公害蔬菜生产农药使用准则,GB16175.1-1996瓜菜作物种子瓜类,NY/T496-2002肥料合理使用检测通则,NY5110-2002无公害食品蔬菜产地环境条件等国家强制性技术规范。 包装标识等相关规定 开封西瓜同一品种、果形周正、大小一致的西瓜为合格品。果形小、畸形或有机械损伤、病虫伤的不合格另行处理。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西瓜,必须包装销售。包装材料必须符合国家强制性技术规范要求。包装前每个西瓜套袋,然后装入包装袋或包装箱。标志使用人上市西瓜应在产品或包装上统一使用“开封西瓜”和公共标识图案,注明西瓜品名、产地、生产者或销售者等内容。西瓜搬运要轻拿轻放。西瓜不宜较长时间保存,需暂存时宜选择阴凉、干燥、通风的地方,或入恒温库码垛保存。西瓜运输应当使用专用车,并防止日晒雨淋。

人的姓是谁先说的

       高朋满座 兴高采烈 步步高升 才高八斗 高不可攀 高歌猛进 高屋建瓴 高瞻远瞩 高山流水 才高气清 扒高踩低 扒:攀援。比喻对上奉承攀附,对下欺侮压制

       不敢高攀 攀:比喻结交依附他人。不敢跟社会地位比自己高的人交朋友或结亲戚

       步步登高 步步:表示距离很短;登:上。一步一步地向高处登

       步步高升 步步:表示距离很短;高升:往上升。指职位不断上升

       才高气清 才:才能;气:气质。指才调高雅,气质清新

       不识高低 识:知道,认识。指说话或做事不知深浅、轻重

       不知天高地厚 不了解事物的复杂性,形容狂妄无知

       戴高帽子 吹捧、恭维别人

       肥遁鸣高 退隐避世,自以为清高

       风急浪高 形容风浪很大

       好高骛远 好:喜欢;骛:从事,追求。比喻不切实际地追求过高过远的目标

       福星高照 福星:吉祥的星。形容人很幸运,有福气

       高不成低不就 高者无力得到,低者又不屑迁就。形容求职或婚姻上的两难处境

       高才捷足 才:才能;捷:迅速,快捷。形容人才能出众,行动快

       高楼大厦 指高大豪华的房屋建筑

       高谈大论 指不切实际的言谈、议论

       高掌远蹠 比喻开拓,开辟

       蹇视高步 指昂首阔步

       据高临下 凭借高处俯控低处,指凭仗优势地位足以控制别人

       空腹高心 腹内空虚而目空一切。形容并无真才实学

       阔论高谈 指大发不切实际的空洞言论或广博高妙的议论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 魔:恶鬼;道:道行,道法。比喻正义始终压倒邪恶

       巴高望上 指与社会地位高于自己的人结交或联姻。

       卑之无甚高论 表示只就浅易的说,没有什么过高难行的意见。

       不知高低 指说话或做事不知深浅轻重。

       才高八斗 比喻人极有才华。

       才高识远 才能超众,见识深远。

       才高行厚 厚:不可轻薄,端谨。指才能高,品德端谨。

       才高行洁 才智高超,操行纯洁。

       才高意广 才学高的人,抱着奢望,难以成事。

       才高运蹇 蹇:不顺利。才学很高,但命运不好,无法施展才华。含怀才不遇之意。

       才望高雅 形容人富有才学,享有很高的声望,不同流俗。

       材高知深 材:通“才”。知:通“智”。才能出众,智慧高超。

       处高临深 处高:处在显贵重要地位。临深:如临深渊。处在显贵之位,好比面临深渊。旧时指官职高了常有危险性。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原意是宗教家告诫修行的人要警惕外界的诱惑。后比喻取得一定成就以后往往面临新的更大的困难。

       道高益安,势高益危 益:更加;势:权势。道德越高尚,为人处事好,就越安全;权势越大,更容易滥用权力,刚愎自用,就越危险。

       德高望重 德:品德;望:声望。道德高尚,名望很大。

       登高能赋 赋:写作。登得高,看得远,能够描绘形状,铺陈事势。指国家的有用人才。

       登高一呼 比喻有影响的人物发出倡议。

       登高自卑 比喻事情的进行有一定的顺序。

       东山高卧 比喻隐居不仕,生活安闲。

       飞遁鸣高 飞遁:指隐退。远离尘俗,自鸣清高。

       风高放火,月黑杀人 风高:风非常大。月黑:指黑夜。趁风大放火,趁黑夜杀人。形容盗匪趁机作案的行径。

       高傲自大 自以为了不起,极其骄傲,看不起别人。

       高城深池 池:护城河。城墙很高,护城河很深。形容防卫坚固。

       高出一筹 筹:筹码。比别人高出一个筹码。指比别人高明一些。

       高飞远举 举:飞、去。飞得又高又远。比喻前程广大。

       高歌猛进 高声歌唱,勇猛前进。形容在前进的道路上,充满乐观精神。

       高节清风 高节:高尚的气节;清风:清廉的作风。气节高尚,作风清廉。比喻人品高洁。

       高名大姓 询问人家姓名时的客气用语。

       高睨大谈 睨:视。眼睛看着上面,在发议论。形容举动言论气慨不凡。

       高山仰止 高山:比喻高尚的品德。比喻对高尚的品德的仰慕。

       高不可攀 攀:抓住高处的东西向上爬。高得手也攀不到。形容难以达到。也形容人高高在上,使人难接近。

       高官显爵 显:显要,显赫;爵:爵位,官爵。官职很高,爵们显赫。

       高视阔步 眼睛向上看,迈大步走路。形容气慨不凡或态度傲慢。

       高文典册 指封建朝廷的重要文书、诏令。

       高翔远引 形容避世隐居。

       高悬秦镜 秦镜:秦始皇时的能照见人心善恶的镱子。高挂能照见人心善恶的镜子。后用以比喻官吏断案公正,执法严明。

       高枕而卧 垫高枕头安心地睡觉。形容无忧无虑。平安无事。

       高自位置 比喻自己把自己看得很了不起。

       高足弟子 高足:高才,称呼别人学生的敬辞。成绩优异的学生。

       高风亮节 高风:高尚的品格;亮节:坚贞的节操。形容道德和行为都很高尚。

       高高在上 原指地位高,现在形容领导者脱离实际,脱离群众。

       高朋满座 高:高贵。高贵的朋友坐满了席位。形容宾客很多。

       高人雅士 高人:志趣、行为高尚的人,多指隐士;雅:风雅,儒雅。志行高尚、风格儒雅的人。

       高人一等 高过一般人。

       高下在心 高下:比喻伸和屈。原意是做事要斟酌情况,采取适当办法。后形容能胸有成竹地处理事情。

       高自标置 比喻自己把自己看得很了不起。

       高不成,低不就 高而合意的,做不到或得不到;做得了、能得到的,又认为低而不肯做或不肯要(多指选择工作或配偶)。

       高牙大纛 三代军队里的大旗。指军中的旗帜。比喻声势显赫。

       高官厚禄 禄:俸禄。泛指职位高,待遇优。

       高屋建瓴 建:倒水,泼水;瓴:盛水的瓶子。把瓶子里的水从高层顶上倾倒。比喻居高临下,不可阻遏。

       高阳酒徒 高阳:古乡名,在今河南杞县西南。秦末郦其食即此乡人,对刘邦自称“高阳酒徒”。用以指嗜酒而放荡不羁的人。

       高人一筹 高人:比一般人高;筹:筹码。比一般人高出一个筹码。指胜过别人。

       高谈弘论 弘:大。高深空洞不切实际的谈论。

       高岸深谷 指幽僻的处所。形容幽峭深邃。也比喻事物的巨大变化。

       高枕无忧 垫高枕头睡觉,无忧无虑。比喻思想麻痹,丧失警惕。

       高材疾足 高材:才能高;疾足:迈步快。形容人才能出众,行事敏捷。

       高门大户 高门:旧时指富贵之家;大户:声势显赫的家族。有钱有势的人家。

       高世骇俗 高世:超出世人;骇:惊吓,震惊。具有令一般人吃惊的才能。比喻才智超群。

       高抬贵手 旧时恳求人原谅或饶恕的话。意思是您一抬手我就过去了。

       功高盖世 功劳极大,当代没人能比。

       高蹈远举 意为隐居避世。

       高义薄云 薄:迫近。原指文章表达的内容很有意义。后形容人很讲义气。

       高山景行 高山:比喻道德崇高;景行:大路,比喻行为正大光明。指值得效法的崇高德行。

       高位厚禄 位:官职,官位;禄:俸禄。官职高贵,俸禄丰厚。

       高谈雄辩 大发议论,长于说理。形容能言善辩。

       高情远致 高、远:形容高尚;情、致:情趣。高尚的品格或情趣。

       高谈阔论 多指不着边际地大发议论。

       故作高深 本来并不高深,故意装出高深的样子。多指文章故意用些艰深词语,掩饰内容的浅薄。

       高瞻远瞩 瞻:视,望;瞩:注视。站得高,看得远。比喻眼光远大。

       高步云衢 步:行走;衢:大路;云衢:云中大路,比喻显位。原指官居显位。后也指科举登第。

       高车驷马 四匹马驾驶的、车盖很高的车。旧时形容高官显贵的阔绰。

       高唱入云 原形容歌声嘹亮,直上云霄,后也形容一种论调或消息社会上传说很盛。

       高冠博带 冠:帽子;博:大;带:衣带。戴着高大的帽子,系着宽阔的衣带。形容儒生的装束。也比喻穿着礼服。

       高山流水 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

       高卧东山 比喻隐居不仕,生活安闲。

       高深莫测 高深的程度无法揣测。形容使人难以理解。

       功高震主 功:功劳,功勋;震:震动、威震;主:君主。功劳太大,使君主受到震动而心有疑虑。

       吉星高照 吉星:给人带来吉利、好运的星辰。旧时相信星学的人认为,人的命运与星的位置及运行有关,吉星高照时,但一切随心、顺利。

       火伞高张 火伞:比喻夏天太阳酪烈;张:展开。形容夏天烈日当空,十分炎热。

       居高临下 占据高处,俯视下面。形容占据的地势非常有利。

       廉远堂高 指天子居于百官之上,其尊严不可企及。旧比喻帝王尊严。

       阔步高谈 阔步:迈大步。潇洒地迈着大步,随意地高声交谈。比喻言行不受束缚。

       劳苦功高 出了很多力,吃了很多苦,立下了很大的功劳。

       略高一筹 筹:筹码,记数用具。略微超过一个码。形容双方比较,稍强一些。

       名师出高徒 高明的师傅一定能教出技艺高的徒弟。比喻学识丰富的人对于培养人才的重要。

       明镜高悬 传说秦始皇有一面镜子,能照人心胆。比喻官员判案公正廉明。

       年高德劭 劭:美好。年纪大,品德好。

       眉高眼低 脸上的表情。泛指为人处世的道理或辨貌观色的本领。

       柳絮才高 表示人有卓越的文学才能。多指女子。

       名高天下 比喻全国闻名。

       莫测高深 高深的程度无法揣测。指处世的态度、或说话、文章的内容(多不用在正面,带贬义)。

       年高望重 年纪大,声望高。

       七高八低 形容道路不平坦。

       棋高一着,缚手缚脚 本指棋艺,后比喻技术高人一头,对方就无法施展本领。

       屈高就下 地位高的人降低身分,迁就地位低的人。

       秋高气爽 形容秋季晴空万里,天气清爽。

       曲高和寡 曲调高深,能跟着唱的人就少。旧指知音难得。现比喻言论或作品不通俗,能了解的人很少。

       山锐则不高 比喻人太露锋茫,就成不了大事。

       山高水长 象山一样高耸,如水一般长流。原比喻人的风范或声誉象高山一样永远存在。后比喻恩德深厚。

       山高水低 比喻不幸的事情。多指人的死亡。

       天高地厚 原形容天地的广大,后形容恩德极深厚。也比喻事情的艰巨、严重,关系的重大。

       深沟高垒 深的战壕和高的营垒。指坚固的防御工事。

       水涨船高 水位升高,船身也随之浮起。比喻事物随着它所凭借的基础的提高而增长提高。

       驷马高车 驷马:一车所驾的四匹马。套着四匹马的高盖车。旧时形容有权势的人出行时的阔绰场面。也形容显达富贵。

       束之高阁 高阁:储藏器物的高架。捆起来以后放在高高的架子上。比喻放着不用。

       天高听卑 卑:低下。原指上天神明可以洞察人间最卑微的地方。旧时称好的帝王了解民情。

       天高地迥 迥:远。形容极其高远。

       天高皇帝远 原指偏僻的地方,中央的权力达不到。现泛指机构离开领导机关远,遇事自作主张,不受约束。

       位卑言高 指职位低的人议论职位高的人主持的政务。

       头高头低 形容用秤称东西时,秤杆的一端高一点或低一点,难免稍有出入。

       心高气傲 态度傲慢,自以为高人一等。

       兴高采烈 兴:原指志趣,后指兴致;采:原指神采,后指精神;烈:旺盛。原指文章志趣高尚,言词犀利。后多形容兴致高,精神饱满。

       眼高手低 指要求的标准很高(甚至不切实际),但实际上自己也做不到。

       仰之弥高 愈仰望愈觉得其崇高。表示极其敬仰之意。

       月黑风高 比喻没有月光风也很大的夜晚。比喻险恶的环境。

       远走高飞 指象野兽远远跑掉,象鸟儿远远飞走。比喻人跑到很远的地方去。多指摆脱困境去寻找出路。

       元龙高卧 元龙:三国时陈登,字元龙。原指陈登自卧大床,让客人睡下床。后比喻对客人怠慢无礼。

       引吭高歌 引:拉长;吭:嗓子,喉咙。放开嗓子大声歌唱。

       趾高气扬 趾高:走路时脚抬得很高;气扬:意气扬扬。走路时脚抬得很高,神气十足。形容骄傲自满,得意忘形的样子。

       债台高筑 形容欠债很多。

       这山望着那山高 比喻对自己目前的工作或环境不满意,老认为别的工作、别的环境更好。

       置诸高阁 捆起来以后放在高高的架子上。比喻放着不用。

       至高无上 至:最。高到顶点,再也没有更高的了。

       自高自大 自以为了不起。

       众人拾柴火焰高 比喻人多力量大。

       自视甚高 把自己看得很高(多指身分,学识等)。

       高情逸兴 清高超逸的情致。

       自命清高 命:认为。自以自为清高。

       好戴高帽 比喻喜欢别人吹捧,喜欢听奉承讨好的话语。

       志高气扬 志气高昂而自得。

       万丈高楼平地起 比喻事物从无到有。

       好高鹜远 指不自量力,不愿实际去处理事情。

       树高千丈,叶落归根 〖解释〗树长得再高,落叶还是要回到树根。比喻离开故土时间再长,最后还是要回归故土。

       高不凑低不就 〖解释〗犹言高不成低不就。

       巴高枝儿 比喻高攀。

       半低不高 中等;不高不矮。

       北窗高卧 比喻悠闲自得。

       不知高下 指说话做事不知轻重。

       才高七步 形容才思敏捷。

       长戟高门 门庭高大,门内列戟。形容旧时显贵人家的威仪。

       乘高决水 凭借地势居高临下,决口放水。比喻费力小,收效大。

       弛高骛远 犹好高骛远。比喻不切合实际地追求过高过远的目标。

       驰高鹜远 犹言好高骛远。

       出幽升高 犹言出谷迁乔。

       错落高下 犹言长短高低。

       戴高帽儿 见“戴高帽子”。

       道高德重 道德高尚,很有威信。

       道高魔重 形容法力高强。

       道高望重 犹言德高望重。

       登高必赋 登高:登上高处,指身临其境。赋:盛行于汉魏六朝时期的一种文体,此借指创造。登上高处,看到无限美好的景色,触景生情,一定能创作出好的诗赋,以言其志。后多用来表示人有担任国家要职的才能。亦作“登高能赋”。

       登高望远 登上高处,看得更远。也比喻思想境界高,目光远大。

       放言高论 谓毫无顾忌地大发议论。

       肥遯鸣高 退隐避世,自鸣清高。

       高不可登

       高步阔视 同“高视阔步”。

       高步通衢 见“高步云衢”。

       高才大德 高才:有杰出的才能。大德:有极高尚的品德。才能和品德都很好。

       高才大学 高才:才能杰出。大学:学识渊博。才能高超,学识渊博。亦作“高才博学”、“高才硕学”。

瓦解了秦在东方的统治的是哪一个起义,最后结局是什么?

       许慎《说文解字》卷二四“女部”:“姓,人所生也,从女、生,生亦声。”班固《白虎通德论》卷九曰:“姓者,生也,人禀天气所以生者也。” 《左传·隐公八年》“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这都说出了“姓”的本义是“生”。因此人们普遍认为,姓最初是代表有共同血缘、血统、血族关系的种族称号,简称族号。作为族号,它不是个别人或个别家庭的,而是整个氏族部落的称号。据文献记载,我们的祖先最初使用姓的目的是为了“别婚姻”,“明世系”、“别种族”。它产生的时间大约在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时期。  人们推测,姓的由来与祖先的图腾崇拜有关系。在原始蒙眛时代,各部落、氏族都有各自的图腾崇拜物,比如说麦穗、熊、蛇等都曾经是我们祖先的图腾,这种图腾崇拜物成了本部落的标志。后来便成了这个部落全体成员的代号,即“姓”。由于古代氏族部落的数量毕竟是有限的、可数的,所以,纯正的远古时代留下来的姓是很少的。相传人类始祖黄帝轩辕有25个儿子,其中14人功德卓著,黄帝给了他们12个姓,以后世代沿袭,使用至今。后人据《春秋》整理出来的“古姓”有:妫(今河北涿鹿有妫水)、姒、子、姬、(周王族姓)、风、赢(秦姓)、己、任、吉、芊、曹、祁、妘、姜、董、偃、归、曼、芈(楚姓)、隗(原北方少数民族姓)、漆(瞒)、允等22个姓。这些姓中近半数带女字旁。所以,人们推测,姓的产生可能在母系氏族社会。章太炎先生及其他学者又从《说文》、《山海经》、甲骨文、金文等较古的文献中整理出几十个古姓(约59个,章太炎得52个,他人又从金文中得嫘等7个),这样加上原有的也不过80几个,可以想见,这只是远古实际存在的姓中的一部分,原有的姓肯定不止这些。其他的已佚。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时候的姓决没有我们今天讲的“姓”多。姓氏的历史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氏的国家,大约在5000年前的伏羲时期,“姓”被定为世袭,且由父亲传递。今天我们所说的姓氏与常见的“以姓氏笔划为序”,是把姓氏当成一个统一的概念,然而在古代“姓”和“氏”是有严格区别的。“姓”代表氏族的血统,起源于母系社会,称为族姓,是为了区分血缘,防止血缘婚配而发明的相应识别标志。“氏”是古代贵族标志与宗族系统的称号,从夏朝中期开始“氏”成为“姓”的支系,表示功勋和地位。当时部落的大团体,裂变成了若干小团体,出于相互交往中识别的需要,这些小团体在得到新的居住地的同时获得了一种与地域有联系的新标志—姓。  历来以为中国人先有“姓”后有“氏”,事实上,姓、氏一直在混合使用,姓和氏的关系也在变化。传说和文献中出现的“氏”有上百个,最早的是盘古氏、天皇氏、地皇氏、人皇氏、五龙氏时代,随后为钜灵氏、黄神氏、鬼隗氏、空桑氏、次民氏等22氏的循蜚纪时代,接着为辰放氏、蜀山氏、混沌氏、有巢氏、燧人氏、庸成氏等13氏的因提纪时代。在这个时代中,最重要的是有巢氏和燧人氏。有巢氏教民架木为巢,掘地为营;燧人氏发明了钻木取火,教人熟食,教民结绳记事。  进入到伏羲时代,这一时期中原出现了共工氏、柏皇氏、朱襄氏、昊英氏、栗陆氏、赫胥氏、昆吾氏、葛天氏、阴康氏、中皇石、女娲氏等部落或国家。中国最早的“姓”就产生在伏羲时代,“风”是中国的第一个姓,这个时期一个最重要的“氏”是中皇氏,其首领是仓颉,他创造了文字,替代结绳记事。  女娲氏之后为神农氏,即炎帝,其后为姜姓。黄帝姓公孙,名轩辕,黄帝所在部落的称呼叫有熊氏,黄帝继承炎帝之位,统治了中原大地。黄帝有25子,得姓14有姓12: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嬉、儇、依。这12个姓事实上是有熊氏的分族,其他的儿子因没有实力建立自己的族而不能有姓。据考证,中国最古老的姓基本都出自炎黄两帝之后。炎黄两帝是我们中华民族共同的祖先,无论你我他,同姓一家亲,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根。  先秦时期,女子称姓,男子称氏。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姓氏便开始合而为一,由于形式固定下来,子孙可以永久使用,便于形成一脉相传的家族,血统源流线索从此变得更为清晰。中国人十分重视姓,养成了同姓聚居的习俗,许多地区流传着修谱联宗的习惯,在全国形成了无数的不等的同姓人群,以至后人探讨自己的家族史,很容易据此找到血缘所出。  姓氏来源有多种,有以图腾定姓氏的:熊、罴、豹、虎、龙等;以国家名称为姓氏的:齐、楚、韩、赵、秦等;以居住地为姓氏的:西门、郭、丘、尹、常;以官职为姓氏的:上官、卜、钱、士、司马等;以职业为姓氏的:张、顾、屠、甄、匠等;以山河名称为姓氏的:乔、姬、姜、黄、武等;皇帝赐姓氏的:刘、李、赵、完颜、朱等;还有以数字、季节、方位、气候、花木等等为姓氏的。  中国人习惯继承父亲的姓,以父系方式把姓氏传递给下一代,因此绝大多数的姓氏属于一种无性别之分,以父系方式传递的基因,相当于位于代表人类男性染色体上的特殊遗传基因。  姓氏,把一氏族的人与另一氏族的人区分开来,在一个氏族内部,为了区分彼此,出现了只属于个人标志的“名”。在社会交往中,无论哪群人在自己内部只用“名”就可以区分彼此,但若与另一氏族的人交往,仅称“名”还不足以表明自己的身份,把自己氏族的“姓”与自己的“名”结合在一起,才能清楚地表明自己,区别他人。随着社会的发展,姓名又被赋予了许多新的内涵,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姓氏文化。  在中国,一般每人都有姓。人们初次交往,彼此总要先问:“您贵姓?”可见姓氏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中国古人的姓名和现代一样,是人们在社交中用来代表个人的符号。  我国到底有多少姓,至今尚未有一个精确的统计数。俗称“百家姓”,其实在明朝(1368—1644年)时就已有3000多个姓了。姓的形成有其不同的历史过程,同样的姓未必就是一个起源。如“贺”,有的是原姓“贺兰”或“贺敦”,简化为“贺”;有的是原姓“庆”,因避皇帝的忌讳而改姓“贺”。姓也因政治、地理、民族等各种原因而变化。因此,我国姓的来历,几千年来变化多端,说法不一,但归纳起来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母系氏族社会,以母亲为姓。传说上古时代神农氏的母亲叫女登,所以那时许多姓都是女字旁,如:姑、姬、姜、妫、姒等。  二、以出生地、居住地为姓。传说上古时代虞舜出于姚墟,便以姚为姓。春秋时代齐国公族大夫分别住在东郭、南郭、西郭、北郭;便以东郭、南郭等为姓。郑大夫住在西门,便以西门为姓。  三、以古国名为姓。虞、夏、商朝都有个汪芒国,汪芒的后代乃姓汪;商朝有个在泾渭之间的阮国,其后代便姓阮。  四、以封地为姓。造父被周武王封到赵城,他的后代便姓赵;周昭王的庶子被封于翁地,因而姓翁;周公旦的儿子被封到邢国为邢侯,他的后代便姓邢。  五、以官职为姓。古代有五官,即: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他们的后代都以这些官职为姓。  六、天子赐氏,以 号为姓。如周穆王死了一个宠姬,为了表示哀痛,赐她的后代姓痛;周惠王死后追 为惠,他的后代便姓惠。  七、以祖辈的字为姓。如郑国公子偃,字子游,其孙便姓游;鲁孝公的儿子子 ,字子臧,其后代便姓臧。  八、因神话中的传说为姓。传说舜时有个纳言是天上龙的后代,其子孙便以龙为姓;传说神仙中有个青鸟公,后人便也有姓青鸟的。  九、因避讳或某种原因改姓。比如战国时代田齐襄王法章的后代本姓田,齐国被秦灭了,其子孙不敢姓田而改姓法。汉明帝讳“庄”字,凡姓庄的都改姓“严”。明代燕王朱棣以讨伐黄子澄等为名起兵攻破南京,推翻建文帝并当了皇帝(即明成祖),当时号“靖难”,而太监马三保因“靖难”有功而被赐姓为“郑”;后他改名为郑和。  十、随着历史的发展,民族复杂化,有些姓则是民族语言的译音。如匈奴首领单于的子孙就有不少姓单于。可见,姓就是一种符号,并不像封建宗法制的维护者所宣传的那样神秘和神圣。  十一、以姓为氏。姓作为氏族公社时期氏族部落的标志符号而产生,其后人有的便直接承袭为氏。母权制氏族社会以母亲为姓,所以那时许多姓都是女字旁。如:姬、姜、姒、姚等。  十二、以国名为氏。如我们所熟悉的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齐、鲁、晋、宋、郑、吴、越、秦、楚、卫、韩、赵、魏、燕、陈、蔡、曹、胡、许等,皆成为今天常见姓。  十三、以邑名氏。邑即采邑,是帝王及各诸侯国国君分予同姓或异性卿大夫的封地。其后代或生活在这些采邑中的人有的便继之为氏。如周武王时封司寇岔生采邑于苏(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岔生后代便姓苏。据统计,以邑为氏的姓氏近200个。一些复姓由于漫长的历史演变,至今已不复存在。  十四、以乡、亭之名为氏。今日常见姓有裴、陆、阎、郝、欧阳等。  十五、以居住地为姓。这类姓氏中,复姓较多,一般都带邱、门、乡、闾、里、野、官等字,表示不同环境的居住地点。  十六、以先人的字或名为氏。出自此条的姓氏很多,据统计有五六百个,其中复姓近200个。如周平王的庶子字林开,其后代以林性传世。宋戴公之子公子充石,字皇父,其孙以祖父字为氏,汉代时改皇父为皇甫。  十七、以次第为氏。一家一族,按兄弟顺序排行取姓,如老大曰伯或孟,老二曰仲,老三曰叔,老四曰季等。后代相沿为氏,表示在宗族中的顺序。但也有例外。鲁庄公之弟庄父、排行老二,本为仲氏、仲孙氏,因他有弑君之罪,后代便改姓孟,或姓孟孙。  十八、以官职为氏。如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等。一些以官职为姓的姓氏,单从字义上看,也可以分辨出来,如籍、谏、库、仓、军、厨等。  十九、以技艺为氏。如巫、卜、陶、匠、屠等。  二十、古代少数民族融合到汉族中带来的姓。  二十一、以谥号为氏。  二十二、因赐姓、避讳而改姓。

古诗《襄邑道中》的解释

       一,背景

秦朝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后,并没有实行休养生息,反而还加重了百姓的负担。统一之后,秦朝的劳役并没有减少。根据史料的记载,秦始皇修建骊山陵墓动用了70多万人,南戍百越用了50万人,北筑长城用了40多万人,加上修建阿房宫、驰道等大型工程,秦朝每年征发的徭役多达300多万人,服役的人数占据了总人口的15%。这些繁重的徭役使得天下黎民怨声载道,民间流传着“阿房阿房亡始皇”“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脯。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支拄。”“渭水不起口赋起”等民谣,这些民谣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已经十分尖锐。

       修建长城

在秦始皇时期,民间就已经爆发了一些对保暴政的反抗。公元前216年,秦始皇在咸阳遇到了刺客的袭击,不得不在关中地区实行20天的戒严。公元前211 年,有人在东郡的一颗陨石上刻下了“始皇帝死而地分”的咒语,最后陨石周边的居民全部被杀。同一年,竟然有人在华阴对秦始皇的使者咒骂皇帝当年死。同时,被秦始皇灭亡的六国就贵族正悄悄积蓄力量,准备恢复六国。前218年,韩国丞相后代的张良在阳武县古博浪沙刺杀秦始皇而失败,不得不隐名埋姓,等待时机。

       秦始皇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去世,秦二世胡亥继位。秦二世是中国历史上最昏庸的皇帝之一,他在位时期导致民间矛盾更加激化,众叛亲离。他上台后,重用奸臣赵高,百官莫敢言。他杀宗室兄弟姐妹数十人和蒙氏家族,使得统治更加孤立。他还加速了秦始皇未能完成的庞大工程,使得收税和徭役更加繁重。在秦二世时期,百姓反对的浪潮不断高涨,使得“人与之为怨,家与之为丑”。

       阿房宫

秦二世时期,其形势已经是“山雨欲来风满楼”了。当时许多农民为了躲避徭役,竟然公然为盗贼,史书记载当时“群盗满山”。其中比较有名的就是英布,他本被征发去修建秦始皇的陵墓,在逃亡后就纠结一些刑徒,成为流寇。其他还有比较有名的流寇有彭越。刘邦在一次羁押刑徒去咸阳的路上,因为刑徒逃亡,刘邦也不得不逃亡。《汉书·贾山传》说当时想造反的人,十家中就有五家,这个记载虽然比较夸张,但是也能够反映当时人们生活的环境是多么恶劣了。

二,大泽乡起义

       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征900多发闾左去渔阳戍边。闾左就是没有土地的依附民,一般情况是不会征发他们的。这次征发的人中,就有陈胜。陈胜是从小就是依附民,但是他抱负却很大,他曾说过“苟富贵,无相忘。”“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的豪言壮语。

       当时正值夏季七月,队伍到达蕲县大泽乡后就遇到了大雨,不能前进。按照秦法规定,戍卒失期就是死罪,不过在特殊天气而不能到达的,也可以取消这次征发。不过当时的两个军尉十分严酷,并没有取消征发。于是陈胜和吴广决定起义。两人合谋,做出了一些计划。首先,打着复兴了楚国的旗号;第二,通过迷信活动来蛊惑人心;第三,通过苦肉计来获得其他戍卒的支持。

       陈胜

于是两人设计将“鱼腹藏书,篝火狐鸣”的事件。而后,两人上演了苦肉计:陈胜假装要逃亡,军尉抽出鞭子鞭打并准备杀陈胜,而吴广则乘机夺剑杀军尉。随后,陈胜说道“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并得到了其他900人的拥护,推举陈胜为将军,吴广为都尉。两人宣布要重建楚国,以“大楚”为号,开始了反秦起义。

       陈胜吴广起义

       随后,义军很快攻陷了蕲县,许多附近的百姓来投奔,队伍开始壮大。而后,他们又攻陷了铚、酂、苦、柘、谯五个县城,军队规模达到了战车600辆,骑兵1000多人,步兵数万人。而后,义军占据了楚国的故都——陈郡,也就是今天的淮阳。陈胜召集了陈郡的三老、豪杰来一起商讨重建楚国的大事。最终,陈胜在陈郡称王,以“张楚”作为国号和年号,初步建立了政权。

       陈胜首义后,关东六国故地的其他地方云集响应,纷纷揭竿而起,秦朝在关东的统治迅速瓦解。如沛县的刘邦杀沛县县令,占据徐州一带;徐县人丁疾在淮北响应,进攻东海郡;郦商在高阳(杞县)响应,队伍迅速扩张到了几千人;项梁和项羽在吴县杀会稽郡守,聚集精兵八千人;英布、彭越等刑徒和鄱阳县令吴苪也在江西鄱阳湖一带响应。而陈胜吴广的义军队伍也迅速壮大。陈余、张耳、孔鲋(孔子之后)、蔡赐等旧贵族投入其下,希望攻灭秦国。

三,起义的失败

在政权建立后,陈胜就部署了三路进攻的战略计划:主力部队向西进攻秦国关中地区;北路军队由陈余、张耳率领,北渡黄河,解放魏、赵、齐、燕;南部大军由邓宗率领,进攻九江郡,试图和英布等军队取得联络。其中进攻关中的主力又分为了三支,一支由吴广带领,进攻荥阳,试图建立攻秦的据点;一路是宋留带领,从南阳出发,攻击武关;一路是周文带领,直接攻击函谷关。战略制定之后,大军按照既定战略出发,很快黄河以北地区全部“解放”,长江下游地区也基本清灭了秦国势力;而周文的军队已经进入关中,到达了咸阳。只有荥阳城被围困,还没有被攻陷。这时候,秦朝在关东地区的统治基本宣告瓦解。

       陈胜吴广起义线路

就在灭秦计划就快实现的时候,义军内部发生了分裂。公元前209年,陈余、张耳的北路军攻陷了赵国故都邯郸以后,就拥立武臣为赵王,成为了地方割据政权。两人并没有听从陈胜的命令西进关中,而是攻击燕国故地,后来还在此建立了燕国。而北路军中的另外一支在攻陷魏国故地后,也拥魏国旧贵族魏咎为魏王。齐国的宗室也乘机自立为齐王。一时间,六国纷纷死灰复燃。

       张耳、陈余

此时,秦国开始了反扑。秦二世任命章邯武装骊山刑徒70万人,并开始开向前线进行灭火。很快,周文军队因为孤军深入而被章邯军队所败。周文退到灵宝县,坚持了两个月,最终被章邯军队所灭,周文自杀。随后,王离率领秦朝驻扎在河套地区的20万精锐军队南下,开始了灭河北诸国。而义军内部又陷入了内乱之中,围困荥阳的吴广被部下田臧所杀,最后军队北章邯所灭。而陈余、张耳又杀赵王武臣赵歇为赵王。而楚王陈胜也逐渐变得骄奢*逸起来,他忘记了“苟富贵,勿相忘”的话,杀害自己的同乡,导致周围的人远离他。

       章邯

       前209年10月,章邯军队解除了荥阳之围后,开始全力进攻陈。然而此时,北方的赵军不派军支持,南方的邓宗也无法救急,陈很快就被攻陷,陈胜退守城父(蒙城),被部下庒贾所杀。而后庒贾投降了秦军。陈胜去世后,其残余势力在吕臣的带领下曾一度夺回陈地,杀庒贾,后来转移到了鄱阳湖一带,和英布军队合流了。陈胜派出攻击武关的宋留军在陈胜死后退守到新蔡,最终投降于秦军,宋留被车裂。至此,陈胜吴广的起义宣告失败。

杞人忧天的意思

       襄邑道中

       宋 陈与义

       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注释

       ①襄邑――现在的河南省睢(suī)县,在开封(北宋京城)东南150里,惠济河从境内通过。

       ②榆堤――长满榆树的河堤。

       ③不知――原来不知,现在才知道了。

       ④俱东――同向东。

       译:

       两岸原野落花缤纷,随风飞舞,连船帆也仿佛染上淡淡的红色了

       船帆趁顺风,一路轻扬,沿着长满榆树的大堤,半日工夫就到了百里以外。

       躺下来望着天上的云纹丝不动,却不知道云和我都在向东行进着。

       春末夏初时节,诗人从京城开封出发到襄邑去,乘船惠济河东行。这天天气晴朗,两岸原野落花缤纷,随风飞舞,将满河春水照得红红的,连船帆也仿佛染上淡淡的红色了。船帆趁顺风,一路轻扬,沿着长满榆树的大堤,半日工夫就到了百里以外。

       两岸飞花,满堤榆树,一片轻帆,顺风百里,诗人这次远行,何等轻松畅快,心旷神怡呀!

       诗人静卧船舱,仰看蓝天白云。咦,满天云朵怎么定在那里一动也不动呢?转瞬之间诗人就恍然大悟了:原来白云正默默随我同行,和我一道向东飞去呢!

       天上的云和小船上的帆,本来是一道乘风前进的。船舱的诗人,行是看到白云在空中处于静止状态,但仔细一想:船行百里,白云一直在头顶上,足见它并没有静止不动,而是和自己所乘的帆船一样,正在向前行驶。“卧看满天云珐劝,天知云与我俱东”,动中见静,似静实动。诗人的观察和感受,不但很有情趣,而且含有智慧和哲理,给人以有益的启示。譬如,有人只顾欣赏自己的成绩,却往往忽略旁人的进步,如果读到这首诗,他大概会有一些感触吧?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陈与义,字去非,号简斋,其先祖居京兆,自曾祖陈希亮迁居洛阳,故为宋代河南洛阳人。他生于宋哲宗元祜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陈与义在北宋做过地方府学教授、太学博士,在南宋是朝廷重臣,又是一位爱国诗人,其主要贡献还是在诗歌方面,给后世留下不少忧国忧国的爱国诗篇。

       经历介绍

       陈与义自幼聪明好学,能诗文,为同辈所敬重。《宋史》本传说他“天资卓伟,为儿时已能作文,致名誉,流.辈敛衽,莫敢与抗”。徽宗政和三年(1113年)登上舍甲科,被授于开德府(今河南濮阳)教授,累迁太学博士,进升为符宝郎,掌皇帝八宝及国之符节,不久被贬为陈留郡(今河南杞县境)酒税监。

       靖康二年(1127年)四月,金兵攻人宋都汴京(今河南开封),掳走宋徽宗、宋钦宗二帝,北宋遂亡。陈与义自陈留避难南奔,经襄阳,转湖南,绕广东、建,于绍兴元年(1131年)抵南宋首都临安(今浙江杭州)。陈与义为高宗旧臣,高宗得知他的忠心,便任命他为礼部侍郎。不久,以徽猷阁直学士知湖州(今浙江吴兴)。召为给事中,参与讨论政事,抄发章疏,稽察违失,以备顾问应对。又以显谟阁直学士提举江州(今江西九江)太平观,旋而复用为中书舍人、直学士院。绍兴六年(1136年)十一月,拜翰林学士、知制诰。七年正月,授参知政事(副宰相),唯师礼用道德以辅朝廷,尊主威振纲纪而呕心沥血。

       陈与义性格沉重,不苟言笑,待人接物谦虚谨慎。被他推荐和提拔的官吏很多,他从来不向外人流露,也不向被推荐、提拔的人表白,更不提出任何要求。因此,他在士大夫阶层中具有较高的威望。朝臣们多愿向他坦露心迹或请求指正迷津。当时,丞相赵鼎在朝廷放言:“人多谓中原有可图之势,宜便进兵,恐他时咎今日之失机。”高宗说:“今梓宫与太后、渊圣皆未还,若不与金议和,则无可还之理。”丞相的意思是,多数人主张打回汴京,收复中原,若不如此,恐怕将来因失去机会而受到追究。而高宗则认为,二帝被掳,连同太后、嫔妃、宫女都在金人手里,若不议和恐难于返回。陈与义听了之后,赞成丞相的用兵,反对高宗的议和,便婉转地说:“若和议成,岂不贤于用兵;万一无成,则用兵必不免。”高宗曰:“然。”从道理上以为陈与义的话很对,但事实上他甘心于偏安江左,以求苟延残喘。陈与义看出高宗无意收复中原,他很失望,便以病托辞退职,朝廷复以资政殿学士(授予罢政宰相的职衔)知湖州,加提举临安洞霄宫(今浙江余杭西南,宋代凡执宰大臣去位者,皆以提举洞霄宫系衔)。绍兴八年(1138年)十一月病逝,终年四十九岁。

杞人忧天比喻缺乏根据和不必要的忧虑。

       “杞人忧天”多用于嘲讽那些为本来不用担忧的事而去担忧发愁的人,有居安思危的意识固然是好的,但是面对无法改变或者不太可能发生的事情,没有必要过度的担心。对待事物,应该多持乐观积极的态度,往好的地方想。注意心理平衡,无需自寻烦恼。

       好了,今天关于“杞县天气”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对“杞县天气”有更深入的认识,并且从我的回答中得到一些帮助。